会议通过视频对话的形式在北京、陕西同步举办,来自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与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高新区硬科技创新局、西安市经开区科技局、西咸新区创促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围绕指数研发、指标设计、数据采集、发布规划等内容进行了研讨。
北京会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陕西省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具备打造西部创新高地的良好基础,但一直缺少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区域科技创新指数。2021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宣告成立,肩负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等重大使命,承担着打通科技创新工作“最后一公里”堵点的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通讯社直属机构,是国家高端智库经济智库建设主体,履行经济思想库和智囊团职能,承担着多个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包括国家金融信息平台“新华财经”、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华丝路”、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新华信用”,并承接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总枢纽“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新华指数”作为中国经济信息社的重点产品,提供综合性指数编制、发布、运营及推广服务,持续打造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指南针”。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强国战略,助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经社主动担当,启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指数体系的研究工作。“秦创原指数”的编制及发布,旨在通过科学、客观、系统地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量化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梳理创新发展路径与模式,明晰发展优势与不足,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指标数据罗盘。
北京会场专家一致认为,“秦创原指数”框架设计合理,指标选择具有较好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对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直观量化发展成效,同时还能凝聚社会共识,汇集要素资源。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研究员张木指出,“秦创原指数”的指标设计充分结合了陕西科技创新实践基础,希望指数编制团队进一步明晰指数定位,为下一步由全省向地市下沉奠定基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龙开元表示,“秦创原指数”充分体现了陕西特色,具有创新性,应注意与国家发展规划及地方实践经验的衔接,以便更好地实现指数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融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宇表示,“秦创原指数”的编制对分析秦创原未来发展方向,提升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结合国家和陕西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与秦创原自身特点进行修改完善,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态分析。
陕西会场
陕西会场与会领导及专家回应了北京会场专家的意见,并结合陕西省实际情况,对“秦创原指数”框架设计、指标选取等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陕西省科技厅二级调研员苗宏雄表示,“秦创原指数”对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将对后续数据采集和指数编制保持关注;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办公室副主任王海燕建议,“秦创原指数”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创新主体的结构性差异,强调了金融支撑对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陕西省统计局社科处副处长董清刚对“秦创原指数”指标概念的规范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提出了专业建议;西咸新区秦创原创促中心产业创新部周彤就“创新促进原”“创新加速原”的内涵,从工作一线角度对后续“秦创原指数”完善提出了设想。
新华社陕西分社分党组成员陈钢表示,“秦创原指数”的编制和发布,是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在助力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是对新华指数产品族谱的丰富和延伸,是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希望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广泛参与,共同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事业部总经理曹占忠表示,“中国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指数”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是中国经济信息社为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而设计的首只指数,下一步将根据专家组建议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和框架模型,尽快对外推出指数研究成果。未来还将围绕地级市、产业园等空间维度以及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硬科技、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向纵深延展,进行交叉分析,全面助力陕西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高昂、刘质雪、景兴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